中文版  |  English 
首页 | 本院概况 | 院长致词 | 研究团队 | 新闻中心 | 山东论坛 | 山东省情 | 学术动态 | 合作交流 | 人才培养 | 研究报告 | 联系我们
本院简介  |  组织机构
站内搜索:
  院长致辞 更多>>
韩寓群,男,汉族,1943年9月生,江苏睢宁人,197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南京化工学院有机系基本有机合成专业毕业,大学学历。
  研究报告 更多>>
  联系我们 更多>>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best365备用网址
邮政邮编:250100
联系电话:0531-88363377传  真:86-531-88363377
电子信箱:ssd@sdu.edu.cn
合作交流
山东省新兴产业培育与经济结构优化
发布时间:2011年02月24日 00:00   作者:   点击:[ ]

山东省新兴产业培育与经济结构优化

草稿

一、 山东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一)新兴产业的界定

新兴产业是同传统产业相比较而言的,它不是在传统产业的经济形态下新出现的若干产业,而是指一批具有全新经济形态的产业群,或者说是后传统产业。从这个角度看,所谓新兴产业就是以新能源为动力,以新材料为原料,使用智能技术或生物技术的产业。新兴产业的主要特点:生态性、循环性、智能性、福利性。

新兴产业范围是: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七大产业,以及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资源利用三个产业领域。这个范围是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的。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的新兴产业范围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和高端制造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关系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导向性和动态性等四大特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

(二)山东省七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产业

在我国,新能源发电事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以其中发展最快的风电为例,已经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增长,截至2008年底,全国风电装机总量达到1217万千瓦,居世界第四位。而在2002年,我国的风电装机总量还只有47万千瓦。其他各类新能源发电虽然没有风电的发展成规模,但自身的发展速度也相当惊人。比如我国太阳能光伏电站,仅西部地区就已经建了622座,靠这些新能源,已经解决了西部地区134.5万户居民的基本用电。

山东新能源的发展目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风电、核电、生物质能发电、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核电的发展很快,海阳核电项目已开工,荣成核电项目也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此外,山东光热生产占全国份额的一半以上,光伏电站也已经有了,还将进一步发展。未来新能源产业将在山东经济中占5%—10%的份额。

山东省太阳能等非电力家用器具产业每年以5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山东省在集热真空管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水平、太阳能建筑设计一体化技术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不只如此,太阳能热水器年产能目前已突破1000万平方米,形成了以皇明为龙头的德州“太阳谷”和以力诺为龙头的济南“太阳城”两大产业基地。去年,全省还有20个品牌企业中标太阳能产品下乡,成为太阳能“家电下乡”最多的省份,无论是产量还是产品普及率均居全国首位。另据省发改委统计,1—5月份,全省风能、生物质能发电装机容量分别达到106.2万千瓦和43.7万千瓦,成为新能源产业发展速度最快的省市之一。

2.新材料产业

(1)新材料的主要分类

新材料是指那些新出现或已在发展中的、具有传统材料所不具备的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新材料与传统材料之间并没有截然的分界,新材料在传统材料基础上发展而成,传统材料经过组成、结构、设计和工艺上的改进从而提高材料性能或出现新的性能都可发展成为新材料。

新材料的主要种类及其各细分品种

材料品种

定义

细分品种

应用

电子信息材料

电子信息材料是指在微电子、光电子技术和新型元器件基础产品领域中所用的材料,主要包括单晶硅为代表的半导体微电子材料;激光晶体为代表的光电子材料;介质陶瓷和热敏陶瓷为代表的电子陶瓷材料;钕铁硼(NdFeB)永磁材料为代表的磁性材料;光纤通信材料;磁存储和光盘存储为主的数据存储材料;压电晶体与薄膜材料;贮氢材料和锂离子嵌入材料为代表的绿色电池材料等。

OLED和柔性显示

这些基础材料及其产品支撑着通信、计算机、信息家电与网络技术等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

高亮LED和半导体照明

化合物半导体材料

光纤和光通讯组件

光电存储材料

其它平面显示

硅基锗基半导体

电子材料和元器件

新能源材料

新能源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中最具有决定性影响的五个技术领域之一,新能源包括太阳能、生物质能、核能、风能、地热、海洋能等一次能源以及二次电源中的氢能等。新能源

材料则是指实现新能源的转化和利用以及发展新能源技术中所要用到的关键材料。主要包括储氢电极合金材料为代表的镍氢电池材料、嵌锂碳负极和LiCoO2正极为代表的锂离子电池材料、燃料电池材料、Si半导体材料为代表的太阳能电池材料以及铀、氘、氚为代表的反应堆核能材料等。

太阳能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高能储

氢材料、聚合物电池材料、中温固体氧化

物燃料电池电解质材料、多晶薄膜太阳能

电池材料等。

纳米材料

纳米材料是指由尺寸小于100nm(0。1-100nm)的超细颗粒构成的具有小尺寸效应的零维、一维、二维、三维材料的总称。纳米材料的概念形成于80年代中期,由于纳米材料会表现出特异的光、电、磁、热、力学、机械等性能,纳米技术迅速渗透到材料的各个领域,成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的热点。毫无疑问,以纳米材料为代表的纳米科技必将对二十一世纪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碳纳米材料

当前的研究热点和技术前沿包括:以碳纳米管为代表的纳米组装材料;纳米陶瓷和纳米复合材料等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纳米涂层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单电子晶体管、纳米激光器和纳米开关等纳米电子器

件的研制、C60超高密度信息存贮材料等

纳米粉体

纳米陶瓷和复合材料

纳米表面改性技术

纳米电子和纳米光电

纳米医药

其它纳米功能材料

先进复合材料

复合材料是由两种或多种性质不同的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复合,组成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态结构的材料。该类材料不仅性能优于组成中的任意一个单独的材料,而且还可具有组分单独不具有的独特性能。

结构复合材料

结构复合材料主要作为承力结构使用的材料,由能承受载荷的增强体组元(如玻璃、陶瓷、碳素、高聚物、金属、天然纤维、织物、晶须、片材和颗粒等)与能联结增强体成为整体材料同时又起传力作用的基体组元(如树脂、金属、陶瓷、玻璃、碳和水泥等)构成。

功能复合材料

功能材料是指除力学性能以外还提供其它物理、化学、生物等性能的复合材料。包括压电、导电、雷达隐身、永磁、光致变色、吸声、阻燃、生物自吸收等种类繁多的复合材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途。未来的功能复合材料比重将超过结构复合材料,成为复合材料发展的主流。

生态环境材料

生态环境材料是指那些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和优良的环境协调性的材料。良好的环境协调性是指资源、能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再生循环利用率高。

环境相容材料

这类材料从材料制造、使用、废弃直到再生循环利用的整个寿命过程,都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环境降解材料

环境工程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是一类用于诊断、治疗或替换人体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新型高技术材料,是材料科学技术中的一个正在发展的新领域,不仅技术含量和经济价值高,而且与患者生命和健康密切相关。近10多年以来,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的市场一直保持20%左右的增长率。

医用金属材料

医疗:用于诊断、治疗或替换人体组织、

器官或增进其功能

医用高分子材料

生物陶瓷材料

生物医学复合材料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是模仿生命系统,能感知环境变化并能实时地改变自身的一种或多种性能参数,作出所期望的、能与变化后的环境相适应的复合材料或材料的复合。智能材料是一种集材料与结构、智然处理、执行系统、控制系统和传感系统于一体的复杂的材料体系。

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的设计与合成几乎横跨所有的高技术学科领域。构成智然材料的基本材料组元有压电材料、形状记忆材料、光导纤维、电(磁)流变液、磁致伸缩材料和智然高分子材料等。

高性能结构材料

结构材料指以力学性能为主的工程材料。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材料都属于此类。高性能结构材料一般指具有更高的强度、硬度、塑性、韧性等力学性能,并适应特殊环境要求的结构材料。

新型金属材料

它是国民经济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材料,从日用品、建筑到汽车、飞机、卫星和火箭等

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

高分子材料

新型功能材料

功能材料是指表现出力学性能以外的电、磁、光、生物、化

学等特殊性质的材料。

除前面介绍过的信息、能源、纳米、生物医用等材料外,新型功能材料主要还包括高温超导材料、磁性材料、金刚石薄膜、功能高分

化工新材料

化工新材料是应用在化工、石油等领域的基础原材料。

有机氟材料

纳米化工材料和特种化工涂料是近年来

的研究热点。

有机硅材料

高性能纤维

纳米化工材料

无机功能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建筑材料主要包括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等。其中化学建材包括建筑塑料、建筑涂料、建筑防水、密封材料、隔热保温材料、隔声材料、特种陶瓷、建筑胶粘剂等,是我国"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发展的新型建筑材料。

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

新型保温隔热材料、建筑装

饰装修材料等

先进陶瓷材料

先进陶瓷材料是指采用精制的高纯、超细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及先进的制备工艺技术制造出的性能优异的产品。根据工程技术对产品使用性能的要求,制造的产品可以分别具有压电、铁电、导电、半导体。磁性等或具有高强、高韧,高硬、耐磨。耐腐蚀、耐高温、高 热导、绝热或良好生物相容性等优异性能。

结构陶瓷

大部分功能陶瓷在电子工业中应用十分广泛,通常也称为电子陶瓷材料。如用于制造芯片的陶瓷绝缘材料、陶瓷基板材料、陶瓷封装材料以及用于制造电子器件的电容器陶瓷、压电陶瓷、铁氧体磁性材料等。

陶瓷基复合材料

功能陶瓷

资料来源:银联信

(2)山东发展现状

围绕新材料技术革命,新材料产业应是山东积极培育的一个新经济增长点。为加快推进新材料产业发展,山东在去年6月制定了《山东省关于加快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年)》,在今年3月又制定了《关于促进新材料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目前,山东的新材料产业发展已步入快车道。2008年,山东新材料产业产值达6700多亿元,占材料产业的比重达30.8%。在高技术陶瓷、特种纤维、高分子材料等领域,培育出了烟台万华、烟台氨纶、同大海岛新材料、山东东岳、山东工陶、威海光威、泰山玻纤等一批龙头企业和中材高新、莱芜爱地、威海拓展纤维等一批新兴新材料企业。

但从全省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要求看,仍存在较大差距。第一,新材料产品技术水平不够高,除少数产品外,大部分新材料产品处于中低档次,很多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尚未突破。第二,新材料产业链比较短,基础材料生产能力相对较强,材料应用和后续加工少,制品加工能力较弱,导致产品附加值低,综合配套能力不强。第三,新材料产业聚集度不高,布局比较分散,集群优势难以发挥。第四,新材料产品的市场开拓不够,特别是对一些产品比较新、技术含量比较高的新材料产品,市场开拓工作还相对落后。

3.节能环保产业

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经初步测算,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为31。0亿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6。3%,单位万元GDP能耗为1。08吨标准煤,比上年下降2。2%。虽然十一五期间我国万元GDP能耗下降10%,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是日本、美国的4-5倍,减排任务艰巨。09年11月25日,温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而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减排将是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最重要领域。其中,工业、建筑主要针对的是工业节能和建筑节能领域,而交通节能主要是新兴节能交通工具的生产。分行业来看,节能环保行业的重点机会领域在于建筑节能、照明节能、工业节能和清洁煤技术领域以及节能服务行业:合同能源管理。

具体到山东来看,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截止目前,全省规模以上节能环保企业2100多家,从业人员近60万人。2008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930亿元,同比增长16%,主营业务收入3600亿元,增长18%,利税620亿元,增长18%。

第二,产业集群逐步形成。全省重点培育的循环经济“123”工程取得积极进展,10个循环经济型城市、20个循环经济型园区和300个循环经济型企业节能环保效益日益显著,示范带动作用明显。初步形成了以泰安高新区为主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以禹城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主的生态型省级高新区,以鲁北企业集团为主的生态工业园区,以青岛新天地静脉产业园为主的循环经济园区,产业集群效应突显,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第三,服务产业发展迅速。依托于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应用,节能环保服务机构发展迅速。到目前,全省认定的能源审计机构66家,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23家。山东融世华租赁有限公司、东营胜动集团等企业的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较好的节能效果和经济效益。

第四,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全省形成了一批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的节能环保知名品牌,山东美陵化工设备生产的高效节能换热器、潍坊恒安生产的散热器、山东鲁阳股份生产的绝热和隔音材料等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金乡金人电气生产的高压无功自动补偿装置、日照海汇集团生产的袋式除尘器、烟台蓝德空调生产的水源热泵机组、山东富尔达生产的地温中央空调等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2008年国家公布的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中,我省共有15类、4872种产品入选,品牌效应日渐突出。

虽然我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是技术创新能力弱,多数企业科研队伍力量薄弱,技术研发投入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不高,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发展缓慢,技术开发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省节能环保企业数量多,但普遍存在规模小、水平低、管理差、竞争力弱等问题,缺少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三是制度体系不完善,产业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技术服务市场不规范,产品质量缺乏有效监督,存在着无序竞争现象;四是部分地区对节能环保产业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企业追求近期利益,忽视环境保护,节能减排技术推广难度较大。

4.生物产业

(1)产业基础

首先,区域内生物资源丰富。山东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适中,光照时间长,平原、山地、丘陵、湿地分布各异,自然生态环境优越,适宜各类生物繁育生长,生物资源比较丰富。境内有各种植物3100多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占全国种数的21%;海岸线约占全国的1/6,海洋生物资源得天独厚;黄河三角洲尚有大量未开发的土地,拥有丰富的生物资源。山东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区,是水果、蔬菜、海产品及蚕茧、药材的主要产区之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高,多年来粮、棉、油、蔬菜、水果和肉类、水产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山东工业较为发达,有利于推动工农业副产品及其有机废弃物的系列开发,发展生物质经济和循环经济。

其次,研发实力较强。全省现有省级以上生物技术研发机构46家,从事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1.3万人,两院院士13人;有44个省级以上生物技术领域重点实验室,其中涉及生物科学的国家实验室(筹)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中心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50个,食品发酵工程行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1个,省级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示范园(基地、县)10个。特别是在我省青岛市集聚了大量海洋生物领域的顶级人才队伍和科研机构,是国家海洋生物科技创新体系的中坚力量。

第三,产业基础良好。进入新世纪,我省在农林生物、生物医药、生物制造、海洋生物等领域的一大批高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我省生物产业以超过20%的年均增长速度快速健康发展,规模迅速扩大。

(2)发展现状

农业生物:转基因抗虫棉的产业化开发居国内领先地位,脱毒甘薯、马铃薯等的产业化开发已产生巨大经济效益;利用生物技术选育的小麦、玉米等作物新品种已大面积推广;利用胚胎移植技术进行优质肉牛、波尔山羊等的良种繁育,形成了国内最大的牛胚胎移植群体。

林业生物:利用转基因生物技术培育林木、花卉新品种取得较大进展。针对黄河三角洲地区盐碱、干旱、瘠薄的地理环境,利用生物技术对四倍体刺槐、苜蓿、狗牙根草抗旱、耐盐碱基因转导成功,已进入田间推广。利用无花果、薄荷等植物开发生物制剂产品,技术达到国内领先,现已研制出高效、低毒、低残留的防治病虫害新型生物制剂。

生物医药:目前全省近20个生物技术药物已投入生产,拥有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先声麦得津、东阿阿胶、威高、新华医疗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生物制药高新技术企业,医药制造业产值全国第一。

海洋生物:以海带、对虾、贝类、海参、名优鱼类养殖和海洋药物为特色的我国历次海洋蓝色浪潮均发端于我省。我省在水产良种引进、海水生态养殖、海洋生态修复、海洋精细化工生产、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及加工利用和深水网箱设计制造等领域的产业化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海洋天然产物的筛选提取、海洋药物的研究和产业化也取得显著成绩。

生物制造:轻工食品生物技术和产业化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以玉米芯为原料制备功能糖已实现产业化,产量占全国一半以上。酶工程技术具有较高水平,纤维素酶已应用于工业化生产,无污染(生物酶)制浆新工艺已在造纸行业推广。

生物能源:以秸秆、玉米芯废渣、木薯等非粮食作物为原料制备燃料乙醇取得重要进展,国内首条万吨级纤维废渣制备燃料乙醇生产线正在建设。以棉籽油、豆油、油脚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发展迅速,华骜植化公司8万吨/年生物柴油、创世纪公司10万吨/年生物柴油项目已列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夏津三融集团20万吨/年棉籽油转化生物柴油项目正式立项。生物质能发电开始起步,单县秸杆发电、禹城纤维废渣发电等项目已投产。

生物环保:近年来,我省生物环保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运用全封闭生物脱臭装置治理污染走在全国前列。造纸方面,应用生物酶液预浸催化剂低温无压蒸解反应制浆法,使逆向回用水及中段过滤处理用水利用率达90%。

5.信息网络产业

山东信息网络产业发展现状:

(1).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一是规模和效益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全省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11亿元,总量居全国第四位。软件业主营业务收入484亿元,增长25%。通信业务收入509亿元。新信息产业规模达2100亿元,占比29.1%。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软件中间件、集成电路设计、高端容错服务器、液晶电视LED(发光二极管)背光源和模组、碳化硅晶体材料及单晶生长炉、半导体发光器件及白光照明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实现新突破。手机、通信基站、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光电子、光伏电池、电子器件、软件外包服务等高端产业增幅都在20%以上,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全省拥有1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基地、5个国家级信息产业园、29个省级信息产业园,2个国家级软件园、11个省级软件园。以青岛为龙头,以胶东半岛和济南都市圈为基地,沿胶济铁路沿线铺开并向两翼拓展的信息产业带基本形成。三是技术创新和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明显。全行业拥有国家创新型企业3个、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国家和省级重点试验室8个、软件工程技术中心35个、集成电路设计中心8个,光电子和光伏工程中心14个、重点科技成果近4000项,申请专利2.2万项,参与制订或修订国家标准62项。

(2).信息网络发展能级稳步提升。近年来,我省通信业务总量、业务收入一直处于全国前列。截至2009年9月,全省固定电话总数为2381.9万户(含专网31万户),普及率为25.3%,居全国第三位;全省移动电话总数达到5025.9万户,同比增长11.2%,普及率达到53.4%,居全国第二位;以XDSL、LAN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保持高速增长,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748.1万户,同比增长26%。

(3).信息技术应用步伐继续加快。我省重点针对轻工、纺织、石化、机械、建材、冶金、煤炭、电力、医药等行业,围绕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控制、产品营销、企业管理、节能减排等环节,启动实施了“四个一百”工程,大力加强工业软件、应用电子、行业应用方案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推广,切实加快信息技术改造、电子商务、移动信息化、中小企业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应用,信息化对企业效益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20%,初步形成了“点(企业)、线(行业)、面(区域)”的三级两化融合推进模式。

6.新能源汽车行业

山东作为汽车生产大省,2004年就已经开始研发新能源汽车。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共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30多家,产品已远销到欧美地区。目前,山东电动汽车产业,一派以中通客车为代表,拥有国家公告,主要生产大型新能源客车,而另一派是以时风集团、山东宝雅为代表的约30家企业,主要生产四轮低速电动汽车,这些企业及产品还没有纳入国家公告,却是我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要产品。主要市场是为公园、公安巡逻等提供场地用车,面向城乡结合部出售低速4轮电动汽车,以及出口欧美等国家和地区。

我省具备汽车市场需求旺盛、汽车零部件基础较好、有良好的道路交通和地理环境优势等有利条件。《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目标。到2011年,山东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万辆,新能源汽车在当年新车中所占比重达到5%;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达到30万辆。培育5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生产骨干企业,使山东成为国家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基地。

7.高端装备制造业

目前山东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有6803家,总资产达4157亿元,从业人员145万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续多年高于全省GDP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全国装备制造业年均增速。2008年实现增加值4356.8亿元,增长18.9%,装备制造业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3%,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5.0%提升到26.1%,实现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51.8%,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600亿元、利税816亿元,实现利润916.8亿元,增长28.4%。完成出口交货值(含汽车)96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工业增加值、实现利润均仅次于江苏省,居全国第二位。农机行业跃居全国第一位,农用运输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80%以上,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机动植保机械、工程机械、石油机械等产能及市场占有率均居全国首位,金切机床居全国第二位。全行业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34家,行业技术研发中心5家;中国名牌产品37个,中国驰名商标9个。2009年1-4月,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05.8亿元,增长8.1%。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5%,而一季度时该项数据仅增长6.5%。

二、 山东省发展新兴产业的优势与制约因素

(一) 支撑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

1.山东省科研实力条件:与其他省市的比较分析

从表一的科技资源和高新技术和科研成果各个指标的五省市比较中可以看出,科技资源方面山东在五省中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作为科技研发的动力的科研人员相对于其他省市来说相对稀缺,而在科研资金的投入方面也落后于其他省市;高新技术方面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和高技术产品出口额这两个指标可以看出,山东在现有的高新技术实力上远落后于其他几个省市;科研成果上,山东的各项指标也落后于其他省市。

表一:山东与其他省市的科研实力对比

指标名称

单位

上海

江苏

浙江

山东

广东

科技资源

科技活动人员

万人

22.42

(2008)

51.17

(2008)

41.31

(2008)

36.35

(2008)

52.75

(2008)

科学家工程师

万人

16.79

(2008)

32.35

(2008)

25.63

(2008)

25.78

(2008)

38.54

(2008)

万人口科技活动人员

118.7

(2008)

66.6

(2008)

80.7

(2008)

38.6

(2008)

55.3

(2008)

R&D人员

万人年

9.51

(2008)

19.53

(2008)

15.96

(2008)

16.04

(2008)

23.87

(2008)

R&D科工

万人年

7.95

(2008)

14.49

(2008)

10.58

(2008)

13.26

(2008)

20.87

(2008)

科技经费支出额

亿元

580.29

(2008)

1124.95

(2008)

614.29

(2008)

739.81

(2008)

838.67

(2008)

科技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

4.24

(2008)

3.71

(2008)

2.86

(2008)

2.38

(2008)

2.35

(2008)

R&D经费

亿元

355.39

(2008)

580.91

(2008)

344.57

(2008)

433.72

(2008)

502.56

(2008)

R&D经费占GDP的比重

2.59

(2008)

1.92

(2008)

1.6

(2008)

1.4

(2008)

1.41

(2008)

地方财政科技拨款

亿元

215.31

(2009)

117.02

(2009)

99.3

(2009)

62.88

(2009)

168.5

(2009)

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

%

7.2

(2009)

2.91

(2009)

3.74

(2009)

1.92

(2009)

3.89

(2009)

高新技术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

亿元

5631.04

(2007)

9661.04

(2007)

2847.81

(2007)

3134.67

(2007)

14701.95

(2007)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占全国比例

11.16

(2007)

19.15

(2007)

5.64

(2007)

6.21

(2007)

29.14

(2007)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

亿元

933.07

(2007)

2093.37

(2007)

596.91

(2007)

954.63

(2007)

2867.3

(2007)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占全国比例

8.03

(2007)

18.01

(2007)

5.14

(2007)

8.21

(2007)

24.67

(2007)

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率

16.57

(2007)

21.67

(2007)

20.96

(2007)

30.45

(2007)

19.5

(2007)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中高技术产业份额

16.98

(2007)

16.19

(2007)

7.88

(2007)

6.46

(2007)

20.33

(2007)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额

亿美元

1146.42

(2007)

1457.99

(2007)

169.77

(2007)

158.12

(2007)

2381

(2007)

占全国份额

18.06

(2007)

22.97

(2007)

2.67

(2007)

2.49

(2007)

37.51

(2007)

高技术产品进口额

亿美元

568.47

(2007)

582.93

(2007)

62.01

(2007)

74.59

(2007)

1069.07

(2007)

占全国份额

19.81

(2007)

20.31

(2007)

2.16

(2007)

2.6

(2007)

37.25

(2007)

高技术产品出口额

亿美元

577.95

(2007)

875.06

(2007)

107.76

(2007)

83.53

(2007)

1311.93

(2007)

占全国份额

16.62

(2007)

25.16

(2007)

3.1

(2007)

2.4

(2007)

37.72

(2007)

科技成果

专利申请受理量

52835

(2008)

128002

(2008)

89931

(2008)

60247

(2008)

103883

(2008)

发明专利受理量

17831

(2008)

22601

(2008)

12063

(2008)

13714

(2008)

28099

(2008)

专利申请授权量

24468

(2008)

44438

(2008)

52953

(2008)

26688

(2008)

62031

(2008)

发明专利申请授权量

4258

(2008)

3508

(2008)

3269

(2008)

1845

(2008)

7604

(2008)

国内中文期刊科技论文数

29141

(2007)

38987

(2007)

24526

(2007)

25037

(2007)

31049

(2007)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数

28593

(2008)

14089

(2008)

17391

(2008)

6908

(2008)

15945

(2008)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

亿元

386.17

(2008)

94.02

(2008)

58.92

(2008)

66.01

(2008)

201.63

(2008)

数据来源:全国科技统计数据库

2. 山东省产业结构基础: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从“十一五”产业发展的规划中,我们可以粗略看出现有的各省市的产业构成。其中山东在制造业和化工产业方面重点发展,投资2万亿到制造业,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聚区,在产业群方面山东也是在装备制造业方面占有优势。

表二 各省市“十一五”产业发展规划比较

地区

化工

农产品、食品加工

服务业、旅游业

汽车、钢铁、冶金

装备制造业

高新技术产业

纺织、建材

广东

石化

-

现代服务业、物流业

汽车、钢铁基地

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

-

江苏

石化

-

生产性服务业、物流业

汽车制造

汽车、造船等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

-

山东

石化、煤化工、盐化工

食品加工

-

汽车、钢铁

汽车、船舶等装备制造

电子信息

服装、新型建材

上海

石化

-

现代服务业、物流业

汽车、钢铁

高端装备制造业

光电子产业、太阳能利用、新材料等

-

浙江

-

-

现代服务业、物流业

-

交通运输设备、环保设备等装备制造

电子通信设备、生物医药等

-

表三 我国部分地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主要规划

山东

投资2万亿到制造业,打造电子信息、汽车、船舶、石化、家电、食品、服装七大产业链,形成钢铁、装备制造、医药、盐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产业集聚区

上海

保持电子信息、石化、汽车和钢铁四大支柱产业的竞争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高端和前沿,积极培育光电子产业、太阳能利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振兴发展船舶、航天、航空等战略性产业,稳定发展都市型产业

浙江

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临港工业和新兴产业

江苏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含汽车、造船)、石油化工、冶金、能源产业;重点发展生产服务业

广东

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等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积极培育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产业。改造提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材等传统产业。加快中医药产业发展,着力打造中医药强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现代流通业

表四第三届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

山东(11)

中国日照水产品产业集群、中国文登家纺产业集群、中国海阳毛衫产业集群、中国临清轴承产业集群、中国胶南纺织机械产业集群、中国富阳白板纸产业集群、中国蓬莱葡萄酒产业集群、中国章丘交通装备产业集群、中国德州太阳能热水器产业集群、中国临沂植保机械产业集群、中国聊城钢管产业集群

上海 (2)

中国金山化工产业集群、中国昆山电路板产业集群

浙江(24)

中国义乌小商品产业集群、中国嵊州领带产业集群、中国绍兴轻纺产业集群、中国绍兴印染产业集群、中国海宁皮革产业集群、中国海宁经编产业集群、中国崇福皮草产业集群、中国萧山化纤产业集群、中国瓯海锁具产业集群、中国诸暨袜业产业集群、中国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中国永康电动工具产业集群、中国余姚模具产业集群、中国平湖光机电产业集群、中国龙湾阀门产业集群、中国乐清中低压电器产业集群、中国慈溪小家电产业集群、中国诸暨珍珠产业集群、中国宁海文具产业集群、中国温岭塑鞋产业集群、中国安吉竹制品产业集群、中国路桥固废利用产业集群、中国鹿城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国平阳塑编包装产业集群

江苏(15)

中国盛泽丝绸纺织产业集群、中国常熟服装产业集群、中国昆山IT产业集群、中国丹阳眼镜产业集群、中国江都皮鞋产业集群、中国邳州木材加工产业集群、中国无锡新区微电子产业集群、中国无锡新区光伏太阳能产业集群、中国锡山电动车产业集群、中国宜兴电线电缆产业集群、中国宜兴环保设备产业集群、中国宜兴紫砂茶具产业集群、中国靖江船舶制造产业集群、中国东海硅材料产业集群、中国姜堰能源装备产业集群

广东(13)

中国花都汽车产业集群、中国深圳通信产品产业集群、中国东莞电子产品产业集群、中国中山机电产业集群、中国中山包装产业集群、中国古镇灯饰产业集群、中国沙溪休闲服装产业集群、中国汕头内衣产业集群、中国新塘牛仔服产业集群、中国澄海玩具产业集群、中国新兴厨具产业集群、中国云城石材产业集群、中国惠东女鞋产业集群

需要进一步搜集的数据:山东与其他省市的支柱产业及其市场份额。

(二) 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比较

1.山东与部分省市规划确定的战略新兴产业比较

2010年10月10号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从一、抓住机遇,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坚持创新发展,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成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三、立足国情,努力实现重点领域快速健康发展,四、强化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五、积极培育市场,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六、深化国际合作,提高国际化发展水平,七、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社会投入,八、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强组织领导,这八个方面对全国各地区提出了要求。各地也相继出台各种政策,力图抢先登上新兴产业发展的首班车。

《广东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中提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重点规划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的产业布局,突出发展新电子、新能源汽车、新光源“三新”产业,形成3-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广东省发改委获悉,“十二五”期间,广东省财政将每年拿出20个亿、5年投入100个亿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以百亿财政资金拉动千亿社会资金投入、打造万亿新兴产业规模。

从浙江省发改委独家获得的《浙江“十二五”规划(草案)》披露,浙江将抓住机遇发展新兴产业和临港重化工业,重点扶持生物、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及核电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浙江省发改委主任厉志海向记者表示,预计到2015年该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两万亿元,占到全省工业比重的30%以上。未来5年,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浙江省新的支柱产业。而作为今年的“一号工程”, 浙江省政府拟定了科技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5%,主要用于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的目标要求。

上海市发改委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本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初稿)中提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将是未来申城重点发展5大主导产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实现翻番,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也将提高。此外,争取新建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10个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新建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构建10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江苏省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发展。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六大新兴产业,同时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光电、智能电网等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到2012年实现倍增,到2015年超过5万亿元,成为江苏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实施新兴产业自主创新工程和重大产业化项目,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转化一批科技创新成果,推进一批示范项目,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引领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龙头企业,以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制高点。坚持以应用促发展,组织实施一批绿色发展、惠民服务等新兴产业产品应用示范工程。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做强做大,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

山东省正式出台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新信息、新技术、新材料、新医药等五大新产业和生物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航空航天、核电装备、海洋工程装备、机器人、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业也分门别类出台了具体的指导意见,新能源产业发展指导意见中包括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内容。对于新兴产业,我省从配套政策、资金扶持、财税优惠、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扶持推动,并详细列出了要扶持发展的一大批企业名单。

本部分以表格形式列出各省市确定的新兴产业

2.新兴产业定位与经济产业基础契合度比较

从产业结构、支柱产业、产业集群方面,运用产值、从业人数、市场分额等指表加以比较分析。

3.各省出台的支持新兴产业的政策工具比较

三、山东省发展新兴产业的政策建议

(一)合理选择产业发展领域

选择原则:与国家战略衔接;推进山东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依托既有产业基础优势。

(二)有效突破产业发展瓶颈

(三)注重政策支持与市场机制的有效结合

下一条: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情况

关闭

版权所有:best365备用网址网页 备案号:鲁ICP备案 05001952号
通讯地址: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best365备用网址 邮政邮编:250100 联系电话:0531-88364000 电子信箱:ssd@sdu.edu.cn